中国纱窗网 - 纱窗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产品导购 | 公司活动 | 家居风水 | 时尚家居 | 行业资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沈寿:独坐纱窗刺绣迟,不见人归见燕归
M.biz | 商业搜索

沈寿:独坐纱窗刺绣迟,不见人归见燕归

信息来源:screenb2b.com   时间: 2019-06-30  浏览次数:73

1911年,晚清政府统治风雨飘摇,外交上也危机四伏。已统治这个古老帝国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依然想方设法挽救败局。她深知中国的古老文明对西方社会的吸引力之无穷,于是命人赶制一份精美绝伦的具有神秘东方韵味的国礼赠送意大利。

沈寿:独坐纱窗刺绣迟,不见人归见燕归

慈禧太后

意大利皇室打开贵重精美的礼物,一看竟然是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这惟妙惟肖的皇后画像不是绘画,而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每一根头发都是那么细致动人,那定格一瞬间的眼神、仪态是那么高贵典雅。能看到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遗风,这样的艺术品震惊的意大利整个朝野!

艺术是无国界的。在清政府这样软弱的时刻,这来自西方帝国的盛赞再一次印证中华文明那高贵的文化血脉不会因为任何政治朝代而被轻视。

沈寿:独坐纱窗刺绣迟,不见人归见燕归

意大利皇后爱丽娜

意大利皇帝和皇后对这个作品爱不释手,立即亲笔回信。盛赞中国苏绣艺术之精美绝伦,而信中特意强调,这副作品的创作者——沈寿乃

“世界第一美术家”!

星期五君言:沈寿一个苏州的女子,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在苏绣的基础上开创了“沈秀”的技法,这种仿真秀被赞誉为 “绣中之绣”。

目前已经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沈寿:独坐纱窗刺绣迟,不见人归见燕归

沈寿

可是,谁能想,这样的她,也拥有两段让人唏嘘的感情。这两段无法言说的情,伴随她短暂而绚烂的一生……

沈家有女初长成,八岁便为乡邻知

1874年秋天,江苏吴县暑热还未消,家家户户都在热闹繁华的小镇上经营着世代的生意。这闾门海宏坊有一户沈家,在9月份喜得一女,正奔走相告。这沈家是当地颇有名望的儒商,家里开着古董店,主要经营书画。而这当家的叫沈柳桥,是国学生。这新生女儿排行老五,名云芝。

沈寿:独坐纱窗刺绣迟,不见人归见燕归

在清末虽然国运不济,可是苏浙地区却依旧繁华。尤其是这苏绣,极富盛名。几代人靠着这门技艺支撑家族的荣耀。苏州城外的木渎古镇,更是苏绣之乡。这里家家户户养蚕纺线,户户刺绣经营。在那个时代,正是苏州“闺阁秀”盛行之时,正是

“闺阁家家架绣棚,妇姑人人巧习针。”

这沈家姑娘云芝,常常去

木渎古镇

的外婆家,对刺绣产生了浓烈了兴趣。她开始跟着姐姐沈立学习刺绣,当然像沈家这样的儒商之家,也会教育女儿读书识字,学习家族经营的字画藏品鉴赏。

沈寿:独坐纱窗刺绣迟,不见人归见燕归

木渎古镇

或许,天才从小就会锋芒毕露。云芝8岁的时候,在母亲和姐姐的刺绣教育与父亲是诗书字画的教育并行下,绣成了自己第一幅作品《鹦鹉》。这鹦鹉栩栩如生,如画中一般。当时乡邻大为惊叹,这竟然出自8岁女孩的手!

沈寿:独坐纱窗刺绣迟,不见人归见燕归

鹦鹉照片

待云芝长到十六七岁时,已经闻名苏州刺绣圈。当时朝廷差遣专人到苏州置办绣品,选品十分苛刻,但这沈家女儿的绣品却备受称赞。

愿得一人心 白首不相离

云芝年方二十的时候,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父亲沈柳桥早已经为爱女觅得佳婿。无论从家世还是人品、样貌都能匹配得上女儿。此人出生书香世家,还是一位举人,老家在浙江绍兴,后来迁居到苏州。他,便是余觉。

沈寿:独坐纱窗刺绣迟,不见人归见燕归

余觉

余觉是一位世家得翩翩公子,善书画,又会经营持家。此乃才子佳人一对璧人。结婚当日,被掀开盖头的那一刻,云芝想必已经想到那句话: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两个人的婚后生活,就像是《浮生六记》一样,在平淡的生活中趣味无穷。云芝善刺绣,而余觉善书画。两人在绘画上又有共同的爱好和较高的鉴赏水平。他们在一起切磋钻研,羡煞旁人。

沈寿:独坐纱窗刺绣迟,不见人归见燕归

《浮生六记》插图

云芝主内,婚后很少出门。家里的事情打理的仅仅有条,其余所有的时间都在钻研刺绣上。而余觉主外,对外经营之事,推广爱妻的绣品更是不遗余力。这样的相互扶持下,云芝的绣品已经成为苏绣的代表。

在1903年,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为她题字,称为“针神”

虽然两个人的事业如日中天,可是云芝常年坐在窗前刺绣,身体羸弱,结婚这么多年却没有一点怀孕的迹象。他们准备修养一阵子生养一群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慈禧太后七十大寿的消息传来,苏绣成为贺寿的贡品,云芝和余觉必须竭尽全力准备。这时候,云芝却怀孕了。

沈寿:独坐纱窗刺绣迟,不见人归见燕归

沈寿的绣品《马头》

或许这就是命运。云芝为了赶制贺寿的绣品,几乎日夜不休。余觉在一旁细心呵护,不断和妻子切磋改进刺绣的工艺。这样的高强度劳作,让本来身子就羸弱的云芝突然流产了。他们没有保住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却在绣品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寿的时候,云芝和余觉的八幅绣品进献太后,得到慈禧的大加赞赏。并且亲自赐字“福”、“寿”。

至此,沈云芝改名为沈寿。

后来朝廷商部成立女子绣工科,余觉担任总办,沈寿担任总教习。这是中国第一所正式的绣艺学校。

夫妻二人年纪轻轻,在事业上已经通过了科考之外的方式走上了光明大道。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沈寿因为刺绣技艺的精湛,被清政府委派到日本考察和交流。日本的绘画和刺绣技术已经是中西结合的典范。在那里学习的日子,沈寿颇受启发。回来之后,便开始将“仿真秀”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沈寿:独坐纱窗刺绣迟,不见人归见燕归

沈寿

1910年,沈寿参加了在南京召开的南洋劝业会。她在这个会议上认识了生命中重要的一个人——张謇。

张謇是一代名家,清末状元。一生创办了370多所学校,20多个企业,为中国近代实业兴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辉煌的人生事迹中,沈寿可能只占据一个角落,但是在他的内心,或许深藏的更多吧。

张謇当时这次大会的审查长,看到沈寿的绣品赞叹不已,中国传统的刺绣的技艺没想到可以结合西洋的画技,重新绽放出新时代的光彩。

沈寿:独坐纱窗刺绣迟,不见人归见燕归

张謇

没过多久,也就是再1911年,文章开头的一幕发生了。沈寿的《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轰动了世界。接着,她又绣了《耶稣像》、《美国女伏倍克像》等名作。沈寿要去世界各地参加展会,推广中国刺绣文化。而此时的婚姻,却悄然出现了裂痕。

沈寿:独坐纱窗刺绣迟,不见人归见燕归

《耶稣像》

沈寿此时已经年过四十,从上次小产到现在她再也没有怀孕。在当时的时代,无后为大。余觉需要纳妾生子延续香火,沈寿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沈寿远在美国之时,余觉连续纳了两房姨太太,这样的行为,无疑让沈寿觉得心寒。

沈寿:独坐纱窗刺绣迟,不见人归见燕归

《美国女优倍克像》

《耶稣像》在美国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了一等奖,售价一万三千美元。《美国女优倍克像》在展出的时候,也是美国艺术圈的一大盛事,很多人前来瞻仰。沈寿的名字已经成为中国苏绣的代表,她的“仿真秀”已经走向了世界。

沈寿:独坐纱窗刺绣迟,不见人归见燕归

沈寿《牡羊图》

但是,从内心,她还是一个苏州小女子。她希望在光环之下,回到家中,有爱她的丈夫。可是这一切似乎不再可能了。

年华已逝,容颜易老,经历了这么多的荣耀,这对夫妻的心,开始出现了嫌弃和埋怨。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张謇在沈寿去世之后,写了四十八首怀念的诗,都收在《惜忆四十八截句》中,其中一首描述着他初次见到沈寿的情形。

“黄金谁返蔡姬身,常道曹瞒是可人;况是东南珠玉秀,忍听蕉萃北方尘。有斐馆前春水生,唐家闸外暮潮平;登楼即席殊矜重,不似惊鸿始为惊”

从这首中可见,初次见面那惊鸿一瞥,让张謇印象极深。沈寿那超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温柔优雅的性格,让他极为赞赏。

1914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了女红传习所。他三顾茅庐聘请沈寿到这里做所长兼教习。

沈寿:独坐纱窗刺绣迟,不见人归见燕归

女工传习所

这一年,张謇此时已经61岁,沈寿40岁。

张謇没有看错人,沈寿不仅仅是出色的艺术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她在教学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并敢于创新。她采用中西结合的刺绣教学方式,让学生观察事物,教授学生中西画的画艺,并且吃透画的艺术内涵,之后学习技术。神韵是刺绣的灵魂,她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思想,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技艺的提升。

沈寿:独坐纱窗刺绣迟,不见人归见燕归

绣女

在她的带领下传习所二十多人,每年都扩大,并且南通的刺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打开了国内外的市场。

可是,在沈寿的内心却有一个巨大的痛苦深藏,那就是余觉。他们两地分居,再也不似以往。沈寿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沈寿:独坐纱窗刺绣迟,不见人归见燕归

沈寿作品《济公像》

这时候张謇日夜细心照护。他特意把沈寿的宿舍安排到了环境优雅的“谦亭”静养,并且亲自教她诗词歌赋。状元张謇,实业家张謇,这些光辉灿烂的名头他都悄然放下,默默为这个他欣赏的女子编写诗书,他亲自注解、装帧成为《沈寿学诗读本》。

在1916年,张謇的日记中记下这段话:为沈雪君书联 :绣段报之青玉案,明珠系在红罗襦。这副对联寓意深刻,其中唐代诗人张籍的《节妇吟》中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张謇是状元,不可能不知道典故的来由。当这副对联赠给沈寿,暗暗表达了一种情谊。

可是沈寿在《垂柳》中给予了答复:

“晓风开户送春色,垂柳千条万条直;镜中落发常满梳,自怜长不上三尺。垂柳生柔荑,高高复低低,本心自有主,不随风东西。”

因为当时已经传的风言风语,两个人的情感成为了花边新闻在坊间流传。而沈寿知道自己已经是他人妇,张謇也深知,这一切都是不可能。他只想好好照顾这位才华横溢的女子,让她心安。

沈寿:独坐纱窗刺绣迟,不见人归见燕归

影印本

可是,沈寿不是铁石心肠,她能感受到这份不能言说的感情,于是在自己生病的时候,用头发进行刺绣,绣字“谦亭”给张謇,表达了一种无言的回馈。

1919年,局势动荡,沈寿旧病复发。为了让沈寿的技艺不失传,

张謇劝说沈寿口述一本书留给后人。

这几个月里,沈寿身体好的时候便口述刺绣的技艺和技法,张謇开始记录、校对、审稿、修订。

沈寿:独坐纱窗刺绣迟,不见人归见燕归

这是沈寿一生的结晶,

这本书从绣备,绣引、针法、绣要到绣品、绣德、绣节、绣通,共八章概括了“沈秀”的精髓

。第二年,南通翰墨林书局出版了这本《雪宧绣谱》。

1921年6月,一代刺绣艺术大师沈寿在平静中去世。张謇为她亲笔书写了墓碑“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墓阙”。

张謇忍着巨大的悲痛,他主持了沈寿的追悼会,并且亲笔题写挽联:

真美术专家,称寿于己,寿不称于名,才士数奇,如是,如是;

亦学诗女弟,视余如父,余得视犹子,夫人为恸,丧予,丧予。

沈寿:独坐纱窗刺绣迟,不见人归见燕归

沈寿

沈寿的一生是追逐艺术的一生,她无论在童年还是青年抑或中年都在不断地提升着刺绣的技艺。她似乎显得低调,从不张扬自己,但是却一阵一线中,洒尽了自己所有的激情。【星期五文艺】

欢迎关注【星期五文艺】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纱窗网证实,仅供您参考